记得很久以前,博客时代,流行过一种协议:RSS。它让人在不直接访问网站的情况下,也能第一时间得到内容更新。那时流行的还有最好用的RSS 阅读器:google reader。后来因为只花钱不赚钱,google关掉了google reader。再后来美国出现了facebook,中国出现了新浪微博、微信,大家转到社交平台上浏览帖子。而代表了互联网开放和分享的精神的RSS 协议,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可以说死透了。
突然回忆起RSS,是因为看到这两天的新闻网信办遏制低俗之风:“毒舌电影”等25个微信公号被永久封杀 。不止微信一家,百度、新浪微博上的娱乐博主都受波及。哭嚎遍野。令人觉得无比荒诞,又毛骨悚然。因为大家已经很配合地避开所有雷区,以为安安静静谈谈风月地赚钱很安全,但被现实无情打脸。
暂且不论我国特殊的*国情*,单从生存哲学角度来看,这件事有非常清楚的警示意味:放弃自由,就不要怪别人将你宰杀。RSS 允许每个人通过一个订阅地址毫无阻碍地获取信息,是开放分享自由的代表,可惜不方便、不赚钱;封闭的微信、微博既有趣又方便,能交朋友还能赚钱,所以大家张开胸怀拥抱它。在选择微信、微博等封闭的圈子时,我们同时放弃了、被剥夺了一部分自由。
对“微信、微博剥夺自由”这个论断,需要解释一番。这个批评并不单单针对它们两家,所有与它们一样、试图将用户生产的内容封闭在自己领地的社交媒体平台(例如facebook),都在论断涵盖的范围内。
先来说说互联网时代的“自由”。为什么说RSS 是自由的?因为RSS 的设计,任何一个用户只要能接入互联网,他打开任何一个RSS 阅读器,就可以通过feed URL 看到别人发布的内容。URL 也是自由的。互联网上的信息通过一个个http开头的url被全世界所有人访问、被搜索引擎收录,编织成一张扁平的信息网络。这是技术带来的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信息繁荣。每个人的身份是平等的,信息的流动是自由的。
再来说说微信、微博、facebook 等平台的“不自由”。在微信公众号发文章,生成的URL 以mp.weixin.qq.com/ 开头——URL 是微信所独有的,虽然可以用别的浏览器打开,它的样式并不符合通用的html 标准。微信可以控制它的过期时间、能否在非微信浏览器中打开,以及随时删除。在这一点上要比facebook稍微好一点,facebook的帖子如果你没有登录,绝大部分是看不了的。微博也差不多。我们很方便地在手机上阅读微信公众号的帖子,但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旦你将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里,意味着你将无法被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收录,也代表着互联网上其他地方的人不能自由地访问你的文章。换言之,微信、微博、facebook形成了一坐信息孤岛。
为了留住用户,吸引流量,微信、微博、facebook选择为自己的内容建起屏障,从商业上考虑,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对用户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国内,微信坐拥腾讯这个靠山,已经渐渐占据我们大部分的上网时间,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令人担心的是,依托微信生态正形成事实上的局域网。
很多人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大声呼吁要对此保持警惕,很多人以为是杞人忧天或者矫情。直到最近的一次网络清理。很多人说这明明是网信办的锅,不能怪罪到腾讯或者百度或者新浪,但仔细想想,也不尽然。如果那些内容制造者没有将身家押宝在这几大平台上,假设他们靠自己的网站活着,那么网信办工信部对他们的封杀就会困难得多。回想遥远的博客时代,牛博网还流行的时候,要定点封杀某些博主没法做到,结局是整个牛博网都被封锁了,它的代价不可谓不大:技术上的,声誉上的。时间发展到2017年,微信微博百度头条,这几大流量巨头已成为垄断事实,想要封杀一些人或者封杀一个主题,甚至只要下一个命令,平台的运营人员动动鼠标就可以删除得干干净净。
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技术的发展,形成更多管制上的便利。
也许当我们将逐渐习惯这一切,好像事情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是这样子。并不是这样子的。自由软件协会的创始人Richard Stallman 他的一生都在给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布道,孤军奋战,活成大家眼中的怪人。有一本他的传记,书名叫*Free as in freedom*。自由软件虽然和现实的商业利益在某些方面冲突,但它的价值在于保证了人不被软件不会程序阻碍自由。起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格外的警惕,毕竟,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追求。